困难群体调研报告

时间:2024-02-18 20:26:28
困难群体调研报告

困难群体调研报告

在不断进步的时代,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,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、简洁。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,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困难群体调研报告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
困难群体调研报告1

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,当前全社会对民生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,就业、上学、求医等一些重点、难点、热点的社会民生问题明显缓解,改善民生的各项措施开始显现实效。但民生问题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解决的,它受到一定经济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。在具体工作中,也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。现就陶庄镇困难群体的民生情况作以下调研报告。

一、困难群体基本情况

陶庄镇困难群体,主要包括五保户、低保对象、孤儿、特困残疾家庭、特困优抚对象、低保边缘户、大病医疗救助对象等。其中:前四类人群已纳入定期社会救助范围。截止今年9月底,我镇定期社会救助人数达到429人,约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。5℅。

(一)困难群体的成因

从掌握的情况综合来看,困难群体成因主要有六种因素:(举例)一是失业致贫;二是家庭缺乏收入来源致贫;三是大病致贫;四是年老体衰等生理原因致贫;五是重残致贫;六是其他非正常原因致贫,如婚变、超生、赌博、服刑等。如:改革发展产生一些遗留问题。一是土地征用建设用地大幅增加,无地农民越来越多,土地管理和土地征用引发了一系列矛盾。安置途径单一,采取一次性发放安置补助费方式,一些被征地农民处于“失地、失业、失保”的境地;征地补偿较低,大多数没有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;有些征地补偿不能及时足额发放到位。二是企业改制问题。其中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企业重组、兼并、破产后资产处理和职工安置问题,企业改制中引发的职工利益保护,拖欠工资、工龄买断引发的矛盾,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。

(二)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

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已得到了保障,但其在社会的生存和生活中,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,其心理上仍然承受着巨大压力。

一是生活难。基本生活低于最低生活保障,靠低保金过日子,这部分人绝大多数年龄在40-50岁,“上有老,下有小”,家庭生活压力很大。有些农民在城市缺乏保障,缺乏生存的本领,生活非常艰难。二是就业难。相对于其他群体,这部分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、能力较弱,就业机会相对较少,存在就业无门问题。三是就医难。大部分有病无钱医,特别是重症病人根本看不起病,现在虽然有农村合作医疗,但报销比例偏低。合作医疗也必须是先自己拿钱看病,然后进行报销和救助。四是教育难。主要是子女上学问题,有限的生活费用很难支付起高额的教育费用。五是住房难。

二、困难群体救助情况

(一)城乡低保基本实行应保尽保。自1997年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,低保制度日趋完善。低保标准经过了多次调整,截止xx年10月底,全镇共有低保对象298户394人,月发低保金49110元。从xx年起,增发了物价补贴,今年1—9月按人发放城镇410元,农村255元。对困难人员开展医疗救助,从xx年开始对低保对象每人每年发放100元的门诊医疗券,五保对象每人每年200元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低保人员看病难的问题。1—9月共救助21人22次77274元,帮助因病致贫的家庭度过难关。将所有低保对象纳入合作医疗保险,每年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从学校获得国家助学金,对品学兼优困难家庭子女考取大学、高中的,通过慈善救助资助特困家庭学生30多人。通过开展“和谐爱心手牵手,回报社会献真情”结对帮扶活动资助56名学生。每年元旦、春节期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慰问及“结队帮扶”捐助等活动。对其他困难群众制定了相应的救助政策。

(二)建立了社会救助机制

把健全和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,切实关心困难群众,努力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,做到应保尽保、应补尽补、应退尽退,坚持公开、公平、公正原则,严把审核关,并定期走访,动态管理。各级均采取民主评议、公开公示、集中审批申报的办法,建立了社区(村级)民主评议小组,逐步形成了民主评议审批审查机制。

三、困难群体救助有待研究改进的几个问题

(一)救助范围有待进一步界定

现行政策往往只有一个标准,没有实行阶梯式救助的办法,造成一些边缘群体生活困难程度反而大于低保户,需要引起重视。国家应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,扩大低保范围。

(二)救助资金有待进一步增加

各项社会专项救助标准虽有所增长,但伴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,加上物价上涨等原因,也都迫切需要加大投入、提高标准。

(三)救助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

目前实行的社会救助,主要是解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问题,困难群众自身造血功能不足,很难依靠个人力量脱困,社会救助层次较低。

(四)互助平台有待进一步夯实

群众互助平台建设较为薄弱,慈善团体社会影响不够,形式比较单一,工作难以拓展,削弱了社会互助效果。

(五)救助对象有待进一步规范

为了维护稳定的需要而放宽低保准入政策,如:老上访户缠访户、突发事件受害者,其中一部分人员严格讲是不符合政策规定范围的也都纳入了低保,有些困难对象已脱贫,村干部为了不得罪群众而任其领取低保金,导致社会上议论“该吃低保的吃了,不该吃低保的也吃了”,造成负面影响。

四、改善困难群体生活状况的措施

(一)加大临时救助力度

围绕社会救助的根本宗旨和目的,对现行救助政策边缘群体中的特困家庭,加大临时救助力度。今年1—9月共临时救助18500元。

(二)拓宽救助资金筹措渠道

争取上级资金扶持,争取地方财政投入,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社会救助资金自然增长机制。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,拓宽社会救助资金渠道。我们倡导企业、个体工商户在自身取得收益的同时,积极回报社会,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。

(三)提升社会救助水平

转变工作思路与观念,在变输血型救助为造血型救助方式上积极探索,在救助管理方法上不断创新,在救助服务上不断改进,在救助实效上加强跟踪。

(四)搭建社会互助平台

发展村、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,完善部门结对、领导结队帮扶机制,政府预算基本经费,确保正常运转。

(五)规范救助行为

加大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,扩大社会共识。完善社会救助机制,加强制度建设,加大核查和动态管理力度,加大公开公示力度,打造社会救助的“阳光工程”。

无论是强民生还是重民生;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,还是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;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,还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,加强医疗卫生服务——所有这一切,都是以民生为本的重大举措,旨在实 ……此处隐藏1131个字……重度困难家庭、比较困难家庭和困难家庭。截止8月份,全区急需大额资金进行重特大疾病治疗,并已影响到家庭基本生活的极度困难家庭有21户;平日主要依靠低保金维持生活,但还需要长期进行疾病治疗的重度困难家庭有1773户;生活水平在低保标准上下的比较困难家庭有2239户;其余家庭月人均生活水平在千元以下的困难家庭1665户。城镇低保户最多的是缸窑街道,农村低保户最多的的是韩城镇。

(二)医疗救助情况

20xx年XX区民政局对564人次进行了医疗救助,救助金额76.2万元,缓解了贫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。20xx 年XX区民政局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,完善了困难群体医疗救助办法,提高救助比例和救助标准,上半年已为324人次发放医疗救助款47.6万元。

(三)三无五保对象及高龄老人情况

XX区的鳏寡孤独人员主要是农村“五保”对象和城镇“三无”人员。全区共有 168 人,其中:农村“五保”对象90人,集中供养 80 人,分别在韩城镇敬老院和果园乡敬老院集中供养,其余10人分散供养;城镇“三无”人员78人,从供养方式上看,区社会福利院主要负责“三无”人员的集中供养,目前集中供养19人,其中5人患精神病“三无”人员已将其安置于XX区任各庄精神托养所;分散居住的59人,散居的“三无”人员除翔云道外其他各街道均有分布,其中以龙东街道人数为最多。三无人员供养标准按参照城镇低保,为470元/人/月;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为555元/人/月(含吃、穿、住、医、葬)。20xx 年XX区8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8951人,其中1428名困难老人及28名百岁老人享受到生活补贴,占全区高龄老人的7.7%,共发放生活补贴145.28万元。

(四)临时救助情况

20xx 年1-6月XX区民政局为“因人为不可抗拒因素致贫致困”的71户、187人进行了临时救助,救助金额34.8万元; “慈善一日捐”活动截止8月底共收到来自全区94家单位慈善捐款14.9万元;8月份为全区25名专科以上困难家庭学生发放助学款6.8万元。

三、困难群体救助中存在的问题

(一)救助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。社会救助包含基本生活救助、医疗救助、住房救助、教育救助、司法救助等方面,目前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,部门“各自为战”,导致重复救助和救助缺失的现象同时存在。基层救助组织力量薄弱,乡镇、街道低保服务机构缺少人手和经费,面对越来越重的任务、越来越大的责任、越来越多的款物,越来越难以适应。

(二)救助资金额度有待增加。目前每年的社会救助资金主要是城乡低保对象、城镇“三无”农村五保对象、城乡孤儿、特困优抚对象的基本救助,在对低保边缘户、特困群体的救助上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,致使一些困难家庭得不到及时的救助,有的就是得到了救助,救助金额与实际家庭负担相比也是杯水车薪。

(三)救助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。目前实行的社会救助,主要是解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问题,侧重在“最低”,大多数人在得到救助后的收入水平依然很低,生活依然很苦。困难群众自身“造血”功能不足,很难依靠个人力量脱困。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由于受用人需求、社会偏见及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,就业和再就业困难,陷入无奈境地,在一定程度上也滋长了“养懒汉”的现象。

  (四)供养政策和标准有待统一。对于分散居住的城镇“三无”人员,各级均没有统一的供养政策和标准,只能按普通的低保对象对待,但是他们和其他低保对象相比:一是具有困难的独特性。孤寡一人,来自其他亲属的援助少,又无生活能力,许多人疾病缠身,医疗康复周期长且费用高;二是救助的长期性。“三无”人员基本是一无所有,需终身供养和养老送终。而“五保”对象的供养标准尚高于“三无”人员。

四、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思考和建议

  (一)完善救助管理运行体制,形成齐抓共管格局。社会救助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作,健全社会救助工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,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基本保证。建议政府应成立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协调组织,其职责主要是统一政策,协调步伐,搞好民政与人社、住房、医疗等政策的衔接,全面管理与监督社会救助工作。建立部门联动、社会参与的多边救助机制,加强相关部门、单位之间及其与社会的沟通与合作,定期交流信息,协商救助行动,逐步形成信息共享、相互配合、协调运作的长效工作机制,以有效整合各种社会救助资源,形成强大的整体推进合力。

(二)落实就业扶持政策,提高就业能力。民政部门救助工作只限于基本生活保底,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困难群体的现状,若要彻底摆脱贫困,需多部门及困难家庭自身共同努力才能实现。民政、人社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,加强协调配合,民政部门加强对低保对象的分类管理,强化动态管理;人社部门要认真落实关于促进困难群体就业和再就业的扶持政策,以新增就业岗位为目标,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,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,支持和鼓励困难群体就业。残联、教育、妇联等部门加强对有劳动能力家庭困难人员的技能培训,提高其就业技能。和各乡(镇)街要把这些人员的推荐就业工作放在首位,多渠道提供就业岗位,也可多安排保洁、市场管理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,同时强化困难家庭成员自主和自救意识,变被动的受助为主动的脱贫。

(三)完善多元化资金救助机制。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,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根本保障。首先是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。社会救助工作是政府应尽之责,是民生中的民生,这决定了其经费的主渠道必须是政府投入。重点是建立与财政投入同步增长的社会救助经费自然增长机制,对于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这些无法预先估计数额的救助款项,应保证每年预拨款金额高于上一年度,从而保障社会救助事业可持续发展。其次是发挥区慈善基金的作用,加大筹资力度,广泛募捐,同时建立特困救助和临时救助的绿色通道,简化审批程序。对突发性因病因难致贫致困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快捷审批,使困难家庭能够及时得到救助。搭建救助平台,建立社会爱心人士和困难家庭的联系桥梁,使爱心企业和人士能够对困难家庭进行点对点的帮扶。

(四)各项救助工作突出重点。城市低保重点抓完善制度,即在巩固应保尽保的基础上,完善动态管理、分类施保、家庭收入核查等制度,尽快建立低保标准、补助水平与经济发展、物价波动相衔接的动态调整机制;农村低保重点抓规范有序,即在适度扩面、按标施保过程中,规范保障标准、规范操作程序、规范信息监控、规范监督检查,确保公开、公正、公平;医疗救助重点抓政策调整,即降低门槛、提高限额、取消病种限制,资助和指导困难群众采取多种医疗保障手段,最大限度缓解他们的看病难问题。

(五)加强对集中供养人员的生活保障。制定加强XX区城镇“三无”人员保障工作的意见,确定供养标准,建立保障机制。确保“三无”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。目前,XX区福利院的“三无”人员的生活费主要依靠本人享受的低保金,护理人员的工资来源于收住的社会老人的入住费用,而且工资还需逐年提高,可是即使这样,由于工资相对较低,人员还难以招录。若集中供养人数增多,福利院的收支难以平衡,势必造成运营困难。建议按集中供养的“三无”人员数,匹配供养经费。

《困难群体调研报告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